发布日期:2020.06.11
访问量: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始终处在新的起点上,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难。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面对困难,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群众关切的事情要努力办好。目前,全面“兜底”让我市27.595万名困难群众获得各种补贴,“四大基金”累计救助建档立卡贫困患者70万余人次,13万余名职工享受了“减免缓降”政策福利。
■1-5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3503人
■其中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591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306 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4.01%
社保“减免缓降”
■截至4月底,全市减轻企业社保缴费负担2.24亿
■ 惠及全市4956 家企业13万余名职工
临时价格补贴
■为40.14 万名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优抚对象、失业人员、低收入家庭等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3137.5 万元
健康扶贫
■截至目前,“四大基金”累计救助建档立卡贫困患者70 万余人次31.15 亿余元
困难群众 兜底保障
八庙镇18户20人,发放城市低保金9180元;大河镇58户94人,发放低保金33922元;赶场镇35户48人,发放低保金15800元……这是南江县民政局5月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一份汇总表。
“5月,我们共发放102万余元城市低保金,1761户2863名困难群众受益。”该县民政局社会救助股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资金通过“一卡通”发放监管系统发放。
近年来,我市在民生保障上推出兜底困难群众、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数字民政”全流程网上办理等政策,助力民生,温暖民心。
今年4月,南江县民政局按照100元/人/月的标准,为8446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84.46万元。“对残疾等级为一级、二级的残疾人还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补贴标准为一级80元/月、二级50元/月。”该局工作人员表示,今年5月,南江县为8531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资金48.2万余元。
同时,根据物价和食品涨幅情况,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为40.14万名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优抚对象、失业人员、低收入家庭等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3137.5万元,人均补贴标准78.16元。
印发《巴中市社会保障扶贫专项2020年实施方案》,扎实做好贫困人口救助帮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累计为15.58万名低保兜底对象发放低保金5658.03万元;为4.095万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1046.53万元;为3.38万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573.63万元;为4.54万名困难群众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462万元。
为全力保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我市民政部门及时排查受疫情影响的困难人员生活状况,运用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实施兜底救助。疫情发生以来,全市新纳入低保1563户3448人,筹措并及时下达困难群众生活补助资金5亿余元,为38.83万名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8亿余元,为1.29万名特困供养人员发放救助资金3046万余元。
保障供应 稳定物价
6月6日,走进通江县春在镇文笔农业种植基地,层层梯田错落有致,新植的秧苗在阳光下迎风摇曳,10多名头戴草帽的村民正在田埂边除草。
“销量越来越好,今年公司的种植基地由去年的2万多亩增加到3万亩。”基地负责人、四川顺和通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光跃介绍,今年春耕期间,农业生产物资价格同去年基本持平,农产品价格基本保持稳定。
去年以来,四川顺和通米业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订单模式,与该县30个乡镇180多个村3000多户村民签订水稻种植合同,统一提供种子、农药,进行无公害、绿色技术指导,再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并免费为种植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
在位于文笔农业种植基地附近的四川顺和通米业有限公司大米生产车间内,一袋袋包装好的大米陆续从传送带上走下来。“自今年2月复工后,便开足马力生产,全力保供应、稳市场,平均每个月销售额200万元左右。”郑光跃介绍,“种植基地扩大了,产量增加了,现在得赶紧再上一条全自动真空包装生产线。”
据悉,疫情期间,全市国有粮食企业共筹措资金2000余万元,加工大米4000多吨,投放菜油200多吨,有力维护了市场稳定。“当前,我市粮油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全市各大中型超市米面油价格与节前基本持平,全市骨干粮油加工企业商品库存充裕,可随时投放市场。地方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能够满足应急状态下的供应需求。”该负责人介绍。
守护健康 共奔小康
对于恩阳区兴隆镇三清庙村的张纯富来说,一年半前的那次摔倒让他难忘。因为雨天路滑,65岁的他摔倒在自家小院,昏迷不醒。经恩阳区人民医院医生诊断,张纯富需做开颅手术。经过40多天的治疗,他顺利康复出院,共花医疗费用62342.27元。因为是贫困户,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卫生扶贫救助基金报销救助后,个人只花了1720元。
享受到健康扶贫政策的,不止张纯富。2015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健康扶贫,通过大力实施健康扶贫“五大行动”,扎实开展“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建立完善“四分四统”救助机制,创新推进“四个到人”精准服务,务实组建“八支队伍”健康服务,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救助政策,确保健康扶贫落实到人、精准到病,帮助贫困群众拔掉病根、健康创业,助推脱贫奔康。
截至目前,“四大基金”(门诊救助基金、巴中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扶助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医药爱心扶贫基金)累计救助建档立卡贫困患者70万余人次31.15亿余元,贫困患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为9.77%,次均费用仅为510元……
家住巴州区白庙乡甘沟河村五社的村民李天生说:“以前我们到城里看医生,需要坐三四个小时的车,进城排队挂号,看一次要耽搁好几天。近几年,城里专家隔三差五就到村里送医上门,看病很方便。加之大病有兜底、基本医疗有保障,农民都看得起病。”
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实施新医改和落实健康扶贫政策的发展机遇,大力完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机制,将城里的名医、名院、名科专家组成健康扶贫流动医院,由专家带上先进设备,进村入户开展巡回医疗,到群众家门口现场解决疑难病症。同时对乡村医务人员传、帮、带,为基层带出一批永不走的“专家”队伍。
援企稳岗 端好“饭碗”
“疫情对我们影响大,很多企业停工停产,我们也就没有新业务。”近日,四川通发广进人力资源公司巴中分公司负责人冯丽娟说,公司缴纳社保的员工有220余人,每个月公司要缴纳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五项社保费共计40多万元。
“社保费‘减免缓’政策,对我们来讲犹如一场及时雨。”冯丽娟算了一笔账,按照政策,为中小微企业免征养老、失业、工伤保险三项费用的单位缴费部分,相比以往,一个月要少缴纳一半费用。“2月和3月,我们总共只缴纳了40多万元。”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积极做好“稳就业”工作,出台《巴中市人社系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强化惠企惠民政策支持二十条措施》,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复业和农民工顺利返岗复工。
大幅减免企业社保缴费负担,累计举办集中宣讲会10余场次,印发政策明白卡5万余张,深入1000余家企业开展指导社保费“减、免、缓、降”政策服务。截至4月底,全市减轻企业社保缴费负担2.24亿元,其中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部分1.8亿元,减半征收大型企业三项社保费0.15亿元,落实缓缴政策减负0.24亿元,暂缓执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下限过渡办法减负0.05亿元,惠及全市4956家企业13万余名职工。
除开社保“减免缓降”政策外,我市还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按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返还稳岗补贴;对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按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6个月应缴纳社会保险费的50%返还稳岗补贴。截至5月中旬,已申请稳岗返还企业464家,返还资金742.9万元,惠及职工21489人。
稳就业须稳企业,只要企业能够稳定,在复工复产后就能够采取多种措施加快生产,尽量弥补由于疫情带来的损失。随着我市各项措施的相继落地,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1—5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3503人,其中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591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30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01%,就业态势总体呈现缓中趋稳的特点,就业形势相对稳定。